16628719768

如何设计一个适合儿童参观的展览

 2024-02-23 16:00:12     Loading...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资源,并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知识。博物馆的教育环境能够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儿童教育中占有重要环节。作为博物馆体系中的美术馆,在公众的艺术教育启蒙、导览和专业的学术建设上都有着重要作用。对于美术馆来说,其主要收藏是艺术,核心是教育。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决定了美术馆需要反思在不断变化的艺术场景和具有挑战性的教育项目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国内博物馆建设的开展,参观美术馆成为家庭活动的首选项,曾有研究对国内11个省13个美术馆调研分析后发现,20.9%的观众是为了子女教育,陪同亲友的观众占20.2%。可以看到美术馆观众中,儿童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与观众参观热情相对应的是美术馆的不堪重负,近年来甚至出现“限制12岁以下儿童入馆”的极端案例。观众参观意识以及美术馆参观语境的矛盾,亟需得到解决。

      美术馆的美育功能实现研究现状

      美术馆要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儿童和同龄人之间,儿童和成人,儿童和环境,这三组关系的互动。自20世纪60年代,相互作用理论被提出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博物馆的展览开始注重观众的参与。1999年,英国政府宣布实施前所未有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教育计划,以充分挖掘博物馆和美术馆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中的巨大潜力,该计划进行的场馆教育活动,为儿童、学生、教师以及场馆工作人员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机会。中国美术馆于1963年正式开放,坚持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举办各种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儿童和家庭教育项目。

      博物馆以活动为导向,如参观类活动、手工制作类活动、团体类活动(教育讲座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展览和教育项目,引领青少年进入艺术世界,提升少年儿童的审美和创美能力。美术馆美育开展常见的形式是将美术课堂搬到美术馆;利用美术工作室、美术馆进学校;在线课堂、虚拟展厅、互动游戏平台等多种形式。以北京地区的中小学为例,每学年都有固定的学习参观活动,这些参观活动由美术馆和学校协调组织完成,学校的组织和参与便于学生管理,但这样的活动每学年仅有3次左右,并不能全面实现美术馆的美育功能。

      研究发现使用沉浸式互动设备的叙事能力和前沿技术的效果,回应和超越当代博物馆亲子观众的关注和需求,可以在博物馆教育中继承和遵循。与研究相对应的是博物馆内沉浸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同时也有研究结果表明,在线学习游戏可能包含了互动性,但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或课程结构。这种明显的矛盾使我们注意到,解决儿童参观受众的关键不是技术的提升,VR、MR或者AR等技术的使用,而是交互。

       相对于对技术的讨论,美术馆设定具体的目标,可能会更有效。比如以“Educate, Entertain, Enrich(教育、娱乐、充实)”3E为导向,通过跨学科合作在文化、娱乐、教育和技术,使用讲故事和尖端技术,支持儿童通过游戏直接参与真实的美术馆空间。

      开放和社区中的美术馆

      儿童来到美术馆展览现场,通过沉浸式进行学习,无疑是最能体现美术馆教育职能的最有效方式。美术馆作为文化传播的场合和活动地点,综合内部和外部空间会更加适应多层次人群的需要,经过设计的美术馆建筑空间,它将不是艺术品的储藏和展览场所,而是一个艺术氛围中的环境,例如美国的盖蒂艺术中心(Getty Center),地处圣塔莫尼卡(Santa Monica)山脚下,建筑设计使室内天井与室外花园浑然一体,在仿希腊建筑的环境中,每一个参与者都会把艺术转化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自动接受美术馆所传达文化信息,弗兰和雷·斯塔克(Fran and Ray Stark)雕塑园中类似亨利·摩尔(Henry Moore)这样艺术家的雕塑作品,在室外环境展示,回归了雕塑展示的语境。这样的设计也十分适合任何类型的参观人群,对于儿童来说,在玩耍中,就能接受到建筑本身的美学魅力,对于成人来说,宽敞的室外空间,适合照顾儿童,也能够满足自身的社交需求,事实上,在盖蒂艺术中心,傍晚夜幕降临前后,室外会出现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如诗歌朗诵等。

       这种通过建筑把室内和室外空间相连接的方式,分流了美术馆参观人群,美术馆不同的访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规划参观路线。不论是自驾或搭乘公共汽车,都只能止步于山脚下的停车场,搭乘缆车往返于山顶的艺术中心。参观流程的设置充满仪式感,同时也赋予每一个参观者共同的身份。相比较而言,处于闹市的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便很难塑造这种适合儿童参观的氛围。这种问题同样存在于国内的美术馆,尽管美术馆在室外空间设计和布局上,已经最大化的进行了设计。如今日美术馆,地处北京朝阳百子湾苹果社区,最适合儿童的环境是馆内停车场区域的岳敏君雕塑群。相比较而言,同样处于朝阳区的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因为室内彩色玻璃窗户的设计,成为网红打卡地和最受儿童欢迎的场所。这点甚至可以弥补馆内的展览并不完全适合儿童参观这一明显问题。

       美术馆自身建筑空间的包容性,可以最大限度的接纳儿童参观群体,这点在美术馆的近些年的发展中得到了大多数机构的认可,和社区的接近与融合成为主流的解决方案,比如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的沙丘美术馆,地处北戴河阿那亚黄金海岸社区,场馆独特的设计造型,通过透明玻璃,使艺品、天空、大海、光影等融为一体,无论是观看艺术品,还是追逐光影,又或是在沙丘一样的地下穿梭,都十分适合以儿童为主的参观受众。

       美术馆展览和活动前期融媒体设计

       美术馆内的展览主题和活动与儿童需求关联度,同样影响儿童参观,儿童进入美术馆参观的完整流程,包括展出前的信息发布,美术馆参观现场以及现场活动交流和展出活动结束后的反馈等综合流程。展览和活动的介绍,通过媒体渠道和美术馆自媒体以及官网进行宣传,宣传的力度和覆盖面,直接影响了到达美术馆进行参观的人群数量。数字时代,大众获得美术馆资讯的渠道广泛,同样是展览和活动的介绍,可以通过多种媒体进行传播。

      展出现场的平面和空间布局,影响着儿童参观的满意度,合适的策展和布展,因为主题和现场空间以及交互媒体的设计,既能保证儿童参观的流畅性,同时解决美术馆现存问题。

      美术馆通过策展影响儿童的参观体验。极具特色的红砖和松美术馆,室内和室外空间的联通,同样很适合儿童的参观,但是因为策展和布展的原因,并不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接受以儿童为核心的参观群体。

      在对13家国家重点美术馆的策展和活动调查后发现,在面向儿童进行展览和活动策划时,多数美术馆选择了以固定的版块,不同的主题进行持续性的美术馆活动。其中在展览宣传环节,以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为代表,联合“周末去哪儿”“宝贝去哪儿”等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不止于美术馆自身的平台。近年,以博物馆展览活动介绍的自媒体发展壮大,因为其综合性,其用户人数都远超过单个美术馆的用户人数,比较有影响的公众号“耳朵里的博物馆”,几乎每次更新都有几万的浏览量,和类似的公众号平台合作,更能实现美术馆自身的传播。同时因为类似自媒体不仅限于展览介绍,同时含有展品的介绍,内容覆盖面广,可以提前完成家长和儿童观展前的知识铺垫。

      展览和活动现场的沉浸设计

       就目前来看,美术馆在进行艺术展出时,几乎都保留了比较传统的纸媒体设计。在展出现场,一些美术馆会有专门面向儿童的导览手册,如北京画院美术馆的系列手册,介绍参观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项,以插画和更口语化的文字叙述展览现场的艺术品。大多数美术馆在展出现场,会进行位置媒体的设计,在艺术品标签的位置展示QR(Quick Response,即快速反应)的出现,通过扫描QR码,观众能够通过手机,获得音频、音频的介入可以有效地提高游客的学习效果,并延长游客在绘画上花费的时间。QR码的设计,可以通过美术馆的展览和自媒体进行合作,并通过自媒体面向儿童进行作品的解读。如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常设展:“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展出现场,部分展品会提示观众通过二维码,聆听面向儿童的专业解读。除了QR码的设计,一些比较成熟的美术馆,会有自己的应用,应用商店在安装后会提示,必须使用耳机才能开启,这就有效保证了观展现场每个观众的独立性。


       无论哪一种尝试,都显示出美术馆对儿童参观群体的重视,在这些展览中,一个名为“彩绘地中海:一座古城的文明与幻想”主题展现场别具一格,这个展览由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和意大利帕埃斯图姆考古遗址公园主办。首先是展品与展品之间空间宽敞,适应儿童活泼爱动的特性,同时展览融入的实景模型,因为细节纹理清晰,图案明晰,吸引儿童的眼光,展出现场的“跳水者之墓”采用3D投影等高科技展示手段,观众可以通过沉浸式体验的方式了解这个震惊考古界的名作。展览现场的另外特色是青少年导览,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导览,模块化的历史文化解读,并不完全适合儿童的学习习惯,由青少年导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展览的展出效果。

       “禁止触摸”是美术馆最常见的标识,每一个进入美术馆的成人观众,也接受了这样一个准则,因为触摸和拍照会对艺术品造成实质的伤害,但对儿童来说,通过触摸来认识事物,是他们的本能。在面向儿童进行的展览和活动,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和展览后期的艺术创作来实现。如北京理工大学校内的“榫卯——技巧艺术展”,设计榫卯艺术展出时,设计了小型模块的形式的榫卯,重现展出藏品的细节,这样儿童在参观展出的同时,通过自己触碰榫卯的结构,进行拼接了解榫卯结构的精妙之处。

       沉浸不是和数字设备等量的一个概念,而是根据媒介的发展进行不同的展现。系统的交互设计,才能满足儿童的诉求,美术馆在面对儿童参观时,更应该考虑交互的层次,对于儿童来说,切身的体验,远比现场的文本提示更有吸引力。美术馆在展出策划上,加入可以触摸以及动手操作的环节,会更吸引儿童。美术馆在进行策展布展时,不局限于自身建筑空间,而是借助新技术,在不同空间搭建展出环境,同样能够满足儿童群体的参观,例如2018年致敬达芬奇全球光影艺术体验大展,这次展览由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发起,活动现场虽然没有出现达芬奇的真作,但是利用5D影院、VR眼镜展区、视频影像等手段,实现了全面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虚拟空间中的美术馆

     在全球信息化、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术馆开始展现出对数字化的重视,美术馆通过建立官方网站的形式在数字空间占据一席之地。在这方面故宫博物院的尝试值得所有美术馆学习,故宫不仅有设计精美的官方网站,同时有大大小小的APP10个,涉及类型丰富,完善了故宫的官网。同时通过系列图书《故宫里的大怪兽》,实现儿童纸上游故宫,视频《故宫里的大怪兽之洞光宝石的秘密》,则以动漫的形式介绍故宫,并在2021年暑假在腾讯视频、小企鹅乐园、极光TV上线播放。面向4岁以上儿童的应用:“皇帝的一天”,采用卡通手绘风格,可爱的宫廷人物,200多个交互点,展现一个鲜活的故宫。

      相比较而言,国内大多数美术馆在虚拟空间中的设计相对滞后,通过对国内13家国家重点美术馆的界面设计和交互形式进行调查发现,个别美术馆的界面设计风格还停留在Web1.0的设计,内容也停留在介绍实体美术馆的展览信息,以及通告和馆藏介绍这个层面。少数美术馆能够注重融媒体的设计,通过不同平台进行美术馆参观活动的宣传,和实现儿童的线上浏览。

      交互调查是通过对网站的两个关键方面的评估进行的。首先,分析用于提供信息的工具,评估用户与网站上的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们如何获得或获取信息并与它进行交互。其次,网站上可用的资源和工具促进虚拟用户与组织的互动数量和类型。研究发现,大多数美术馆互动性水平低,使用的工具也主要是单向的,单向信息其主要目的是从美术馆公众传播信息,并不注重公众的参与度。而交互性水平高的美术馆网站资源才能用于促进双向沟通,鼓励用户参与对话和互动,建立美术馆和受众之间稳定和持续的关系。

       数字时代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对美术馆参观形式的影响,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虚拟空间,美术馆都将迎来一场新的变革。尽快进行各方面的调整和提升,美术馆才能为实现基础教育中的美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结

     儿童看待这个世界有着独特的视角,同样是毕加索的作品,成人可能要去细细研究创作风格、表现方式、历史背景等内容,儿童却能一眼看出来绘画的本质。这也是为什么毕加索会说,他用了一生的时间才学会像儿童一样画画。同样是参观导览,专业的语音导航,有的时候,不如儿童一句独特的评价,儿童对艺术的看法,只能是开启不同人群对艺术新的理解和认识,而不会妨碍成人的参观。美术馆作为美育最直接和有效的场所,应该从自身条件出发,通过融媒体的建设,实现儿童参观语境的建设。

      基于儿童参观语境的美术馆展览设计,需要从参观需求和美术馆自身的特点进行研究和实施。从参观受众来看,美术馆需要实现儿童和家庭成员的互动,儿童和美术馆之间的互动,搭建适合儿童参观的语境。



[声明]文章图片来自网络,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学习交流,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上一篇   返回列表 下一篇